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寒冬”
库存增加,利润下滑,是国内体育用品企业目前普遍面对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运动服装、鞋类产品的需求大幅度提升,物美价廉的国产体育用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旺盛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仅福建晋江一地,运动服装、鞋类生产企业就多达数千家。
企业产品千篇一律,企业营销手段多是仿照甚至“山寨”国外品牌。
2010年以后,随着收入水平的继续提高,中国消费者对运动服装、鞋的需求标准也在提升,物美价廉的产品已经不能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制造成本的快速上涨,也在抵消国产体育用品的低价优势;加之国际体育品牌对华营销战略逐步从高端向平民转变,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面临的内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物美价廉曾经是中国体育用品的竞争优势,那么,在全行业进入“寒冬”之后,重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共识。
“塑造品牌,细分市场”,这是一位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老总设定的未来发展战略。但如何塑造品牌,对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来说,仍是一大难题。
国际体育用品联合会法律委员会主席谢夫尔认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应该在营销战略和品牌创建上有自己的明确定位,“不能是随大流 ,别人有什么产品我就要有什么产品,别人怎么打广告我就怎么打广告。应该想明白,我为什么要推出这样的产品,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广告。如果一直套用别人的做法去做自己的产品,这家企业的产品最终除了压低价格,将别无竞争手段。”
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从国外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历程看,这种危机的出现是正常的,对于行业进一步良性发展也是有利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