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9-14
- 最后登录
- 2013-6-24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1298
- 精华
- 1
- 帖子
- 324
 
|
|
自2007年1月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法律化、制度化已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了重大突破。但受制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目前国有企业的现代财务管理意识和意愿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在预算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流程以及科学的财务考核制度等方面,还缺乏系统化的财务管理体制,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为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追求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近几年兴起的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制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建立贯穿全过程的系统化财务管理体制
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分析,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过于注重事后审计监督,且大多基于年终考核而进行的,缺乏事前的预算管理和事中的过程控制。这样的业绩分析考核,显然很难说有多少有效性。
首先是做好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公司战略的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也是整合企业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经营机制。无论是公司法还是相关财务管理法规,均要求国有企业建立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企业和公司的董事会必须编制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报股东(大)会审议批准。预算并非只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种机制,同时还是一种管理控制的手段以及管理人员之间分摊决策责任的依据。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业务内容和特点来编制财务预算,并将经营目标分解落实到人,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要围绕实现财务预算编制财务计划,从而使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得以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实现财务预算来进行,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
其次,要建立以资金使用和管理为核心的过程控制。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制,主要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实行监控,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同时,应建立科学的财务考核制度,强化结果控制。要依据企业各责任部门对财务预算的执行结果,实行业绩的评估考核;结合财务预算制度落实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度,促进财务运行机制的完善。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增长指标、经营指标、顾客指标、创新指标等反映企业前景的指标,建立业绩评估体系。
根据国企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还要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深化内部审计。财务管理既要冒一定的风险,以支持业务发展;又能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能够管理和控制全局风险。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监督,确保国有企业实现其设定的经营目标。
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自身企业经营情况的对比,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企业财务潜在风险大致分为四大类,包括筹资风险、存货积压的风险、流动性资金流失风险以及存货管理风险。企业决策者应当把握风险与报酬之间利益的平衡,选择适合的预警机制来规避风险,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预警机制的科学性。
|
|